听新闻
放大镜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决争议难题
2020-10-16 16:48:00  来源:检察日报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把查明事实作为精准监督的前提,强化倾听疏导,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政和”的效果。

  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关注利益相关方利益,一揽子解决争议难题。今年上半年,该院成功化解了因“拆违”引发的王某凤等46人127件行政争议案件,落实和解资金2044.5万元,结束了申请人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破除了企业发展障碍,消除了政府“拆违”隐患,解决了区域规划实现的瓶颈,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政和。

  面对监督困境,坚持目标导向,寻求突破点。坚持把查明事实作为精准监督的前提,把“案结事了人和政和”作为监督的方向。

  面对群众诉求,强化倾听疏导,夯实落脚点。一是正视诉求,倾听疏导赢认同。畅通申请人诉求表达渠道,直面诉求不回避。办案组通过电话、腾讯会议、微信视频、加入申请人维权群,先后拨打和接听电话300余次,“屏对屏”132人次,微信交流近3000条,全面了解申请人诉求,让申请人在诉求表达中体会到“受尊重”“有尊严”,增强对检察机关的认同。二是重视诉求,走进群众赢信任。针对申请人复杂多元的诉求以及因疫情防控无法到京“表达意见”的特殊情况,办案组一行6人两次赴山西大同“上门服务”,开展了为期10天的“见面”听取意见等工作,让申请人切身体会检察机关的亲民、为民,从愤懑、对立情绪中纾解出来,转向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和依靠,打开和解之门。三是引导诉求,释法说理赢支持。以案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引导申请人实现“三大转向”,即在聚焦上从行政机关转向案涉企业,从“拆违者”转向“违建者”,从行政赔偿转向民事赔偿;在态度上从对检察机关的怀疑转向信赖,从对政府的对抗转向相向,从对涉案企业的对抗转向和解;在赔偿上从不当期待转向合理诉求,为开展争议化解奠定了基础。办案中,坚持司法尺度与司法温度相统一,对涉及的法律、标准等说一不二、不留空间,体现出“刚”的侧面;对具体赔偿数额、方式等,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力戒“一刀切”,充分展现“柔”的侧面,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温度。

  面对利益交织和多元主体,关注利益相关方利益,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在准确识别利益相关方利益的基础上,努力平衡利益相关方利益,并依法实现利益相关方利益。与此同时,紧紧扭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助力检察机关依法履职、协调稳控、推动落实。例如扭住能够影响关键当事人的关键力量,发挥协调推动作用;扭住影响申请人的核心力量,发挥导向示范作用等。

  编辑: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