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小银耳大市场更需大保护
2024-10-30 15:21:00  来源:检察日报

  日前,四川省巴中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督查组一行来到通江县银耳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银耳公司”)了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江银耳”保护情况。“通过检察公益诉讼监督,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法治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还全域推动了‘通江银耳’的品牌保护,促进了整个行业健康规范发展。”该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道。

  通江县检察院为什么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又是如何推动“通江银耳”品牌保护、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呢?记者跟进了解了具体情况。

  “小案件”暴露行业监管“大漏洞”

  通江县检察院关注“通江银耳”品牌保护,还得从2023年5月办理的一起假冒注册商标案说起。

  叶某在某电商平台经营一家食品旗舰店,售卖土特产。早在2011年,叶某通过银耳公司原副总经理邵某获得该公司授权:允许其销售“通江银耳”,其按比例向公司支付管理费。在经营期间,叶某为谋取更高利润,私下找到邵某索要“通江银耳”地理标志相关资料,表示想私自制作带有地理标志的包装袋用于包装其他产地的银耳进行销售,并许诺给予邵某好处费。邵某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将“通江银耳”地理标志相关资料提供给了叶某。

  经查明,2012年4月至2021年3月,叶某私自制作标有“通江银耳”地理标志的包装袋,将外地购进的银耳包装后冒充“通江银耳”销售,涉案金额达400余万元。

  “通江银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价值超50亿元,其地理标志由通江县银耳协会注册,授权银耳公司使用。双方明确约定,未经通江县银耳协会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将该地理标志许可第三方使用。叶某和邵某的行为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巴中市检察院、通江县检察院提前介入侦查发现,近年来,“通江银耳”品牌群众认可度持续提升,但因相关部门履职不到位,地理标志保护存在漏洞,导致市面上假冒“通江银耳”、侵犯“通江银耳”地理标志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较为普遍,严重侵害了企业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通江银耳”品牌价值。

  一份检察建议促进行业专项治理

  通江县检察院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相关部门对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不到位,遂与该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银耳协会等开展座谈交流,听取建议、商议方案。2023年11月,通江县检察院向该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

  通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随即在全县组织开展“通江银耳”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超市、批发市场、零售点、网络平台等经营场所开展为期半年的线上、线下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检查,共立案查处违法行为6件,行政约谈经营主体48家;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知识培训,与公安机关、农业农村部门、银耳协会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好知识产权保护长期工程。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通江银耳’地理标志使用管理细则。通过加大宣传引导,相关企业和群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了。目前,市面上鲜有假冒‘通江银耳’产品。”通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多维施策增强发展新动能

  近日,记者随机走访当地多家商铺发现,市场上销售的银耳不再是清一色的“通江银耳”,货架上摆放着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银耳,价格差异也比较明显。

  “只有市场环境和秩序好了,才能真正确保银耳产业健康发展。”银耳公司执行董事、通江县银耳协会副会长蔡禹生告诉记者,得益于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帮助,银耳公司提升了法治意识,加强了对“通江银耳”地理标志的保护,效益明显提升了,产业发展前景也是越来越好。

  为进一步构建“通江银耳”绿色发展长效保护机制,通江县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在当地产业园设立检察官办公室,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对涉行政诉讼、商标恶意注册使用等法律监督线索依法及时办理;联合“益路同行”公益组织及银耳协会,引导7000余人次参与“保护银耳产业”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巴中市、通江县检察机关紧扣县域打造“百亿级”银耳产业集群部署,综合运用“四大检察”职能,通过提前介入全链条打击犯罪,宽严相济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推动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督促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构建多重保护路径,为“通江银耳”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更加有力法治保障,有效助力做强区域产业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