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利落的短发,一米七的高个儿,走路风风火火,往公诉席或是辩论赛场一落座则气场外露,喜欢唇枪舌战的庭审或辩论,朋友圈总能看到她幽默诙谐却妙语连珠的庭审心得、影评和带娃“碎碎念”,这位不愿成为“静女其姝”的女子便是马静。
2009年,马静大学毕业进入海安市检察院,10年刑检,2年未检,马静像一颗原石,不断接受着磨砺,细心打磨自己的每一面,不骄不馁,不急不躁,一点点绽放着光芒。她办理并撰写的案例入选最高检第九批指导性案例,成为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南通地区唯一,荣获江苏省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与汇报竞赛团体第一名,“南通市十佳公诉人”“南通市十佳检察人才”,两次被南通市检察机关记三等功,2021年4月荣获“南通市检察机关案例撰写标兵”。
“磨刀石”磨砺出“锋刃”
“马静庭审准备总是做得最充分,作为公诉人可以说无可挑剔,很厉害”与马静同庭办案多年的海安市法院李堡法庭庭长许晓莉对她总是赞许有加。
其实自信从容、自带气场的马静,并非生来具备这样的基因,那是她十多年公诉席上练就出来的。马静永远记得2012年4月的一起容留卖淫案庭审,那时她刚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具有独立出庭资格不足半年,因为庭审经验不足、临场应对过于稚嫩,法庭辩论阶段效果欠佳。庭审结束后,辩护人对马静撂下一句“我愿做一块磨刀石,磨快了你们这些年轻的公诉人。”
这块“磨刀石”让马静很受“刺激”,从此她给自己定下了规矩,“不打无准备的仗”,无论是疑难复杂案件,还是普通“小”案,她都严阵以待,做好充足的庭审应对准备工作。
不久后,一起出国劳务合同诈骗案摆在了马静的案头,马静预判庭审必然围绕定性问题展开。不出所料,持续了整整五天的庭审,作无罪辩护的律师坚称该案属于民事纠纷。面对充满火药味的辩论,马静沉着冷静阐述了“民事纠纷”“非法经营”“合同诈骗”的区别与联系。最终,法庭采纳了她的意见,以被告人犯合同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四年。
喜欢挑战的马静,一旦上手疑难复杂“烧脑案”,便将自己当作一把“兵刃”,扔进“烈火”淬炼。
一起多人寻衅滋事案,主犯自始至终零口供,辩护人到处举报,马静顶住压力,机智运用话单及机主信息分析,锁定犯罪证据,结合被害人及其同案犯供述,先后历经四次庭审,成功指控犯罪。
汉德公司2.3亿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巨大的数据核实工作前后历时一个多月,马静组织人手逐笔核实,确定五名被告人的涉案金额。
吴某等3人贩卖、运输毒品案,通过分析买家证言与吴某支付宝、微信收款记录之间的关联性,将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时认定的贩卖毒品2克追加为48克,吴某刑期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升档为十年以上。
一起骗婚案件,面对被告人拥有两个“合法”身份的不利局面,马静申请四名被害人及两名证人出庭,当庭对被告人进行指认、质证。庭审结束后,辩护律师由衷地向马静竖起大拇指。
“如果说,今天的我堪能被称为公诉席上的一把利刃,那就一定要感谢过去十年间那数百场庭审的磨砺。我是被辩护人成全的公诉人。”一次激烈对抗的庭审结束后,马静喜欢在朋友圈记录下自己的心声。
指导性案例“出炉”
量变产生质变。案件办得多了,马静开始有意识地总结提炼,遇到有意思的、有“咬嚼”的案件,马静喜欢探究案件中的法、理、情,分析办案中的得与失,将所思所想写下来。
2016年12月,马静承办了一起“苹果手机秒变大板砖”案件,嫌疑人通过QQ诱骗被害人登录由他们提供的苹果ID,再通过苹果手机的“防丢失功能”远程锁定被害人的手机,进而以解锁为条件索要财物。
案情并不复杂,但如何定性?如何适用法律?这在当时的司法解释并不明晰。马静仔细查阅大量资料、检索相关判例,选择以新罪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被告人提起公诉。庭审中,针对被告人提出智能手机不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辩解,马静详细阐述了智能手机终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理由,即智能手机安装的操作系统具备自动处理数据功能,这符合司法解释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定义,法院最终采纳了她的意见。判决生效后,马静随即撰写了该案的分析报告并提交给本院研究室。
对马静而言,这也许不过是她办案过程中的一种习惯罢了,但机会往往会垂青有准备的人。2017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计划出一批关于“计算机犯罪”方面的指导性案例,在全国各级检察院推荐的百余篇案例当中,马静办理的这起“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脱颖而出,成为备选案例之一。
火热7月,马静带着修改打磨近20次的稿件,跟随省检察院研究室相关领导,走进最高检指导性案例评审的现场,面对满屋子的评审团专家,马静从容汇报案件、回答专家提问、阐述案例竞选亮点,获得一致认可。2017年10月,喜讯传来,该案入选最高检第九批指导性案例。
“作为办案人员,要勤思考,善于发现案件中的闪光点;要克服惰性,勤动笔;要讲团队合作,勤沟通。”谈及这次经历,一向大大咧咧的马静显得有些腼腆。
转型“未检知心阿姨”
2018年7月,马静调到了未成年人检察岗位,从刑检到未检,从埋头办案的公诉人,到关护未成年人的“知心阿姨”,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马静很快就适应了这个角色转变。
未检工作有别于刑检,办案不是目的,要及时转变司法理念,时刻把教育、感化、挽救放在心头,马静深知这一点。
2020年7月,一起从贵州省来海安打工的小钟等三名未成年人盗窃案移送马静部门审查起诉,案件事实清楚,如果径行起诉,不到一个月案子就能办结。待全面了解情况后,马静决定对其附条件不起诉,拉他们一把。
由于三个孩子的家乡无帮教条件,在海安又居无定所,“不信这事就办不成”的马静,决定寻找社会力量创造帮教条件,她积极与公安、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联系,很快一家爱心企业愿意接纳,不但免费为三人提供食宿,还安排他们作为学徒学习熨烫技术。随后,马静组织建立了由心理老师、退休干部组成的爱心帮教团队和帮教微信群。
三个孩子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时刻牵动着马静的心。马静隔三差五与他们谈心,引导他们向善;天气转凉,马静便带着换季衣物、棉被送过去;中秋、国庆,极少逛菜市场的马静买来藕饼、月饼、牛奶,陪他们一起过节。孩子们也早就把她当成了“亲人”,一有困难就微信呼唤“马阿姨”,马静是随叫随到。有一次,马静收到了小钟手指碰伤的信息,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送去医院包扎,周末,放弃陪自己两个娃的时间,接送小钟去医院挂水、换药,直到小钟痊愈。
“第一次做这么长时间工作,第一次拿到万元的工资,想跟大家说一声谢谢。”“感谢你们给我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感谢你们对我们的监管和帮助。”“我们不会忘记在海安的这段经历,以后一定好好做人、认真做事。”考察期满的不起诉决定宣布会上,三个孩子真诚的表态和蜕变,马静感觉比自己办了一件大案更有成就感。
如今,主持第四检察部工作的马静,更多地将重心投入到青少年保护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组织拍摄预防校园欺凌法治微电影《青春拐角》,编写幼儿自护亲子读本《宝贝,不怕!》等法治教材;与市教体局沟通联系,牵头建立“法治进校园”实施方案,实现检察官“法治副校长”全覆盖,落实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两年来,马静组织法治课、模拟法庭、参观法治教育基地、观看法治影视作品、征文演讲等法治教育活动100余场,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在海安全面开花。
眼下,马静投入大量精力的“线上线下”立体化青少年维权机制已初见雏形,海安智慧未检小程序已搭建,成为网络领域青少年维权平台,“安心驿站”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中心也已建成,如何规范化使用,最大化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救助成为摆在马静面前又一道新课题,等着她去实践、去摸索。
“征途满满,惟有奋斗,‘未’来可期,静待未检小花绽放吧”谈及未来,马静坚定而自信。